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消化心身专委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消化心身郑州小组会议圆满召开

2017年5月12-14日,西部精神医学协会消化心身专委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消化心身郑州小组会议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心身角度下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关注消化系统疾病专科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消化医学与心身医学的交叉发展,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探索新的消化系统疾病心身干预机制。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副会长周茹英主持。首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陈玉龙教授总结专委会工作及郑州小组工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科陈其奎教授、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会长孙学礼教授致开幕辞。

本次大会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科陈其奎教授解读罗马IV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述及心身因素的作用。陈其奎教授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包括以下策略:1.根除Hp、生活方式和膳食的改变;抑酸药、促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2.分析症状的病理生理环节,个体化选择改善动力紊乱策略,消化酶、益生菌、抗生素;3.联合使用针对心理精神因素和内脏高敏感因素,选用合适的神经递质调节药。

随后,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会长孙学礼教授阐述了从“大健康”视角看焦虑与节律障碍的关系。孙学礼教授认为,人体具有正常的生物节律(包括睡眠与觉醒、情绪、行为、免疫、内分泌等),而躯体和心理应激引起焦虑,从而导致生物节律的全面紊乱至节律障碍。因此,疾病的治疗因包括以下多个方面:治疗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针对亚健康的个人或群体的心理治疗;教育、个体成长、生物医学新技术等新型医学。

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陈胜良教授阐述了炎症性肠病(IBD)的消化心身整体处置思路,心理应激与IBD发病密切相关,“脑-肠互动”是IBD发病的重要机制,临床应用各种抗抑郁药等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可有效提升IBD的治疗水平。

第二部分的会议首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陈玉龙教授讲述了包括三环类(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选择,为临床医师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关念红教授阐述了氯胺酮和模仿氯胺酮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新进展。关教授指出,目前已有的抗抑郁药物起效慢,且对个别患者无效,已有研究发现氯胺酮有抗抑郁作用,且起效迅速、效果显著,在严密观察下应用氯胺酮是安全的。因此,氯胺酮及模仿氯胺酮药物有望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方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科熊小强教授再次重提了“胃肠神经官能症”诊断的重要地位。熊教授指出,目前在消化科就诊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往往合并心理因素,需要用相关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此情况下,下“胃肠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不仅符合ICD编码的规范诊断依据,而且对患者及医师都有好处,表现为以下方面:1、使用此诊断能消除患者病耻感;2、为临床使用“神经调节药”(抗抑郁药)提供依据;3.、规避《精神卫生法》的法律风险。

随后,太原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李建生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在临床中应用抗抑郁药物黛力新的现状和展望。李教授用丰富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在消化疾病中适当应用抗抑郁药物,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获益。

大会的第三部分,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曹建新教授用生动的例子分享了自己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沟通的心得和体会。曹教授指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因反复就医效果不佳、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往往不能配合治疗。作为医师,应同时关注患者的身心问题,合理、适当、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李子俊教授阐述了“脑-口腔轴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研究应用”。李教授通过相关的研究数据证明了,唾液腺功能与胃肠道功能相互影响,并影响胃肠道微生态,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存在脑-口腔轴异常,这为F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贾艳滨教授介绍了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医师需评估不同的人群特点,躯体状况和耐受性,过量服药风险等,并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最后,山西省中医院冯五金教授从中医的角度阐述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冯教授指出,中西医对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相辅相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整体医学模式,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有效方案。

本次会议的内容知识面广阔,内容新颖,讨论热烈,各位专家教授的精彩演讲使参会人员对消化心身疾病的诊治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本次大会在积极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加入收藏    网站申明    留言板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西部精神医学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蜀ICP备17008309-1号 Reserved